2016年钢铁市场需求难有亮点,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作为2016年的首要工作任务,表明随着经济的持续下行和结构性矛盾的凸显,中央对于经济现状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更加务实,钢铁市场供应端进入“供给侧改革”阶段,化解产能成为主要目标。按照供给侧的调控手段,政策通过降税和定向紧缩货币等手段,配合市场调控机制,最终调整钢铁产业结构,形成几大钢铁集团,提高产能集中度,为未来配合“一带一路”产能输出打基础,化解产能漫长复杂,所以产能压缩过程伴随供应压力下降,只能带来价格反弹尚不能带来价格反转在过剩问题尚未解决、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背景下,2016 年投资、消费、出口“三驾马车”压力依然较大,产能过剩、投资和出口需求弱、银行不良率攀升将持续制约经济增长。伴随着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的推进,就业债务等隐性风险可能显性化,中国经济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转型之痛。
一、 不锈钢市场分析
国内需求硬着陆,需求淡旺季特征会突出。房地产消化库存意味房地产很难大幅提振钢铁需求;基建有条不紊的增长,但增量无法对冲房地产萎缩量;至于汽车、家电、机械制造等短期需求难有亮点。低社会库存的硬性需求时代,只有旺季需求量才会实质提升,淡季需求量必定下降。2015年的行情整体下滑但已体现淡旺季特点,预期2016年淡旺季特点会更明显。
国家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1-2月份,我国粗钢产量12107万吨,同比下降5.7%;全国粗钢日均产量201.8万吨,较上年12月207.7万吨减少5.9万吨,创下近两年来新低。1-2月全国钢材产量16228万吨,同比下降2.1%。
由于3月份钢价大幅上涨,之前亏损的钢企逐渐盈利,目前不同钢材品种的边际利润在300-600元之间,各地钢厂尤其是北方钢厂复工速度再度加快。2016年3月31日,兰格钢铁云商平台调查的全国百家中小型钢铁企业中,有34家企业进行了高炉检修(含停产及焖炉设备,下同),较上月末减少7家;合计有68座高炉进行检修,比上月末减少9座;检修高炉容积为49466立方米,比上月末减少了6370立方米;按容积计算百家中小钢铁企业高炉开工率为84.96%,高炉开工率比上月末上升了2.31个百分点。根据调查反馈,4月上旬仍将有一些企业继续恢复生产,后期供给压力或将加大。
从对国内钢市需求影响最大的投资情况来来看,预计2016年投资总体疲弱的格局难以有实质性改变。传统行业的去产能意味着工业还会持续低迷,房地产仍处在去库存的痛苦阶段将制约整体投资,未来投资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。不过近期国家加快了对水利、铁路、生态环境、城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的审批和启动步伐,这将有助于维持基建投资的较快增长。
二.第一季度贸易出口情况
海关数据显示,2016年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811万吨,较上月减少163万吨,环比下降16.7%,同比增长4.0%;1-2月份,累计出口钢材1785万吨,同比下降1.3%。2月份我国进口钢材93万吨,与上月持平,同比增长6.9%;1-2月份,累计进口钢材186万吨,同比下降8.4%。
3月份国内钢材价格大幅拉涨后,我国钢材出口价格优势有所削弱,而由于国内市场涨跌频繁,趋势难定,较多的出口企业采取暂停报价的措施来应对市场风险,3月份来自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量大幅萎缩。而3月份以来印度、韩国、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抵制中国钢材进口的呼声和措施益发明显,印度政府决定进一步延长进口的合金和非合金热轧板卷20%保障措施税,同时自2月5日实施最低进口价格(MIP)方案,期限6个月,覆盖173种钢产品,占钢材进口的大约80%。3月16日,欧委会发布了《保持欧洲钢铁产业可持续就业和增长》,提出欧盟将在已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3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,进一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和优先进口监管措施。
国内外总体宏观经济仍旧处于萎靡不振阶段,虽然各个经济体都在努力调整状态实现强劲增长,但是当前经济低迷已经成为新常态,产能过剩恐成新常态,这对于当前国内不锈钢行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。
三.不锈钢行业面临外贸出口问题:
1.原料镍产品价格保持弱势平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,企业生产运营综合成本提高,挤压了利润空间。加上企业出国的部分国家(如:美国、欧盟、巴西等)都连续抵制中国钢材进口,产生直接或间接冲击。
2.镍价震荡反弹的可能性较大,3月初,LME(伦敦金属交易所)镍价连续收涨,此后出现大幅回调,然后维持修整,总体来看,第一季度伦敦镍曲折震荡下跌,3月份,伦镍累计下跌155美元/吨,跌幅为1.82%,截 止3月31日,LME场外镍收盘价报8495美元/吨,在伦镍行情走势的带动下,国内镍现货行情总体下跌。
3. 国内不良循环竞争,价格比拼,不锈钢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、质量较低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制约了不锈钢行业发展。
四.企业采取的措施
公司组织的销售部门讨论,进一步落实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,通过网络、交易平台等方式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,以国内市场为主,分担出口压力,企业增加先进的设备,聘请技术人才,通过一流的技术,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,提高产品质量,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及创新为企业灵魂,在满足普通用户需求的情况下,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出口,适应特殊用户的需求发展,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,提高产品质量,向工时、向材料要利润,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,提高出口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
企业要把成本降到最低,原材料采购成本降到最低,提高生产的合格成品率、检验的合格率、提高销售率等多方面,从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加强成本核算,尽可能降低消费率。
通过公共贸易预警点的建立,公司时时关注有关管材方面的信息、行业动态及贸易摩擦新闻,结合企业现状,应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,综合分析、评定,企业将风险降到最小值。